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10-88546514
采访宣传
新媒体
商务合作
对话 | 任睿:追求精工,品质未来
    发布时间: 2024-10-15    
对话 | 任睿:追求精工,品质未来


编者按


        企业和个人的成长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企业给予个人广阔的平台,个人为企业带来新的助力。如果二者正向共同前进,于企业、于个人的发展都是正向影响;如果二者逆向发展,则相互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但任睿之于江苏苏豪爱涛文化有限公司(下称:苏豪爱涛文化)和苏豪爱涛文化之于任睿,在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中,相互陪伴、相互成就,这是企业与个人之见最深的羁绊。


任睿

        江苏苏豪爱涛文化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副总经理,分管公司艺术工程板块业务。高级工程师,专业A级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ICAD),高级环境艺术设计师,高级室内建筑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兼职教授。

        近年获奖情况:

        2024亚太空间设计年度评选十大明星设计师、克州博物馆获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获第二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金展奖、2022年亚太空间设计大奖赛金奖、2022年度亚太设计大赛空间艺术大师、2019年度中国十大设计领军人物(中装协综合设计类)。


△ 南京宪法公园宪法宣传教育馆第一部分寻宪

(自然光利用 + 艺术装置)

        《中装》:任总可以说是和苏豪爱涛文化共同成长的。请您结合自己的发展谈谈苏豪爱涛文化的发展和成长,苏豪爱涛文化对您的影响有哪些?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

        任睿:苏豪爱涛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很多公司都有类似的历程。有一点不同的是,苏豪爱涛文化的基点是从工艺品出发,而非装饰装修。这就造成了在展陈领域发展过程中和很多同行略有不同。苏豪爱涛文化并不追求规模,而是追求精工。对我来说,能够在这样一个一直追求文化定位的团队中成长,是非常幸运的。这导致我很多时候不会被外界的纷繁而困扰,得以专注于自己的专业。

        《中装》:在您目前为止的设计生涯中,有哪些事情对您的设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任睿:说到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其实有很多的。我们都知道,在院校时代的经历,只是专业上的起点和基础。即便专业领域已经很契合,但在从事的具体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化。这就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二十年前我做甘肃省博物馆,是第一次独立担当主案设计师。当我一边构思空间、一边还需要阅读丝绸之路文明历史的时候,我立刻感受到我所从事的事业是很有趣的,是值得的。工作中仍然能保持学习状态,这很难得。可以说影响了我对待这个职业的态度。

△ 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专题陈列)中心展区

        《中装》:任总及其团队的设计理念、或者说艺术理念是什么?有哪些项目能够在一定时期代表任总的设计思路或者情感?请您举例说明。

        任睿:我们的设计理念一直不在装饰装修上,我们强调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历史与观众的桥梁,是着重于信息传播的。我更为看重界面,界面的一侧是学者、研究员,另一面是大众。这个概念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慢慢完善。2017年,我们在处理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时候,推进了极简装饰的手法,使得空间疏朗而大气,细节隐藏在观众的余光之中。再到之后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我们已经不再去描绘繁复的历史纹饰了,单单以空间的切割来营造氛围。从运营的几年来观察,反响还是不错的。

        《中装》:苏豪爱涛文化目前规模如何?任总和苏豪爱涛文化是如何应对最近这两三年行业动荡时光的?您在未来3-5年有何布局?

        任睿:苏豪爱涛文化从来不强调规模,集团也没有用这个来强迫我们。在企业文化上,一直强调精益求精。有时候,业主单位的一封感谢信,更能让管理者欣喜。这说明我们在这条路上走的是比较踏实的。我们真正在意的是品牌。希望在业主了解我们之后,不是说我们做过了多少,而是这个团队做的东西都不错。

三年疫情以来,影响肯定是有的。那就修炼内功。本来每个项目由于历史内容的不同,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要求设计师们都去读书、读史。我想培养的设计师,不仅是工程师,内在的素养也很重要。从客观事实来讲,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这方面是很缺乏的,尤其是设计专业,沉浸在计算机前太多了。面对未来,我们还是坚持口碑领衔,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 中国大运河艺术史诗(专题陈列)下卷

        《中装》:最近几年谈到的AI人工智能设计,请问它与传统设计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交叉了哪些学科?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任睿:AI设计我们已经有所接触。不能说已经多么专业,但是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是渴望了解它、运用它的。这个东西有大数据的方面,有智能反馈的方面。但针对我们来说,万变不离其宗。内容设计仍然是核心。手段永远是方法。博物馆中,科技手段运用早就风风火火多年。从简单的触摸感应,到AR、VR。再到沉浸式3D、4D、甚至3DMAPPING。这都是增强观众体验的辅助手段。有好的一面,也有过度的一面。

淘汰率、更新与维修都是问题。内容不够优秀,越先进的手段,越让人感到尴尬。从时间长线来看。大众已经从简单的感官体验进化了,变得更为注重自我的观展习惯。科技手段如何恰如其分地为大众服务,永远第一时间领会大众的需求,从而反馈。这可能是未来博物馆科技手段运用的方向。

△ 紫禁城与大运河(专题陈列)序厅

        《中装》:在近期的项目中,任总及其团队是如何把设计、艺术和科技结合在一起(尤其是馆藏项目)?请结合2-3个具体案例详细说明。

        任睿:这个问题和设计理念的问题有交叉的地方。没说到的,应该是我们有很多设计师,一开始都用力过猛。我的个人建议是应该不断进行角色切换,把自己当成观众。当我们花了一周时间努力出来的花样,干扰到观展了,那方向肯定错了。再切换回去,把简单的线条、块面整合出高级感。这只是一小部分。设计、艺术、科技如何结合在一起,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有时候这三者是一种东西。我个人一直是把视频看成是一个动态的

展板,和展厅中的文字图片没什么区别。另一个,当你把文物藏品摆出来看,总感觉表达不足的时候,自然就运用到了相关的艺术或者科技手段。比如,海昏侯国遗址中有一个汉代青铜蒸馏器物。单摆放,没人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们把展柜的一面玻璃拆除,更换成透明屏。用3D动画的形式加以使用描述。观众在围绕展柜观展的同时,既没有被多余的手段挡住视线,又很直观地了解了信息。当然,度很重要。这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序言厅

        《中装》:您认为技术、或者说科技的进步会对我们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从您的角度谈谈国家层面上我们行业该如何转型,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

        任睿:科技进步当然是好事。对我们博物馆展陈行业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不过,科技的存在也不仅仅在观众层面。运营管理、藏品保护、观展体验三者是齐头并进的。在这方面投入多了,在其他方面相应会节省出来。近年来,博物馆领域陆续提出的一些概念都很不错。比如,把博物馆带回家、说出文物背后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科技手段比较好的切入点。像我们这类设计与制作的团队,还是应该多多跨界融合。每个细的分支,单一团队是永远跟不完的,也做不好,要勇于去吸纳走在社会前沿的那拨实践者。

        《中装》:任总有没有比较喜欢的现在国内外的设计团队、设计师或设计作品?请您结合国内设计行业的现状谈谈国内外目前设计的差异及发展。

任睿:有很多。有些展览有个别亮点,有些则是整体出彩。要说整体氛围,德国的犹太人纪念馆是印象最深的。建筑空间和展览内容结合的相当好,时间虽然很久了,但是后面有很多近似的展览,多多少少都有点学习他们的空间设计技法。我在巴黎偶然看到的一个展也很不错,凯布朗利博物馆有个非洲主题展厅,运用了大量的皮革作为展墙、展板和文字表述。让我很是拓宽了思路。

综合来说,国外的设计团队更为技术,更多的在灯具、展柜等技术性领域取得突破成就。而国内来说,还是艺术表达上更为用力。这个是不分优劣的。历史沉淀和当代发展不同。而且我们更便于学习他们的东西,反之则不然。

△ 江苏苏豪爱涛文化有限公司团队合影

        《中装》:您理想型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满足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期许吗?

        任睿:我其实很喜欢阶段性工作。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全力工作,然后休息一段时间,为自己充充电。现在这样,有点赶路的样子。不过,一直在从事喜欢的职业还是不可多得的。

        《中装》:请任总谈一下对年轻设计师的建议和期许。

        任睿:其实这个问题不太好说,抛开衣食住行、五谷杂粮谈事业是不负责任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和经历。我经常对团队中年轻人说的话:吃什么饭,当什么心。这是个老话,其实很有意思。年轻设计师在生活中,多用心想想,很多环节就能给你的思想提供营养。在逛商场的时候,橱窗设计有没有特别的?在看综艺的时候,舞台设计有没有亮眼的?生活中每处都是学问,看你用心了没。